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时常会想,许多事情如果能有另一种选择,会不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局?比如说如果秦始皇将长子扶苏立为太子,那么秦朝会不会绵延下去而不至于二世而亡?但遗憾的是历史无法假设,也不能重来,况且许多我们认为的正确选择,放在当时或许并非如此,例如大秦帝国的第一位储君继承人的人选问题。
一、帝国的建立与道路的选择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一统六国并建立秦朝,自称为皇帝,由此开启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始皇帝是“开万世之功”的帝王,他希望大秦国祚能够传之万世,希望自己亲手确立下来的制度能够被后继之君代代相承。按我们的理解来看,始皇帝应该选择一个既能爱民,同时又能继承他事业的储君,而公子扶苏则很符合我们的想象,他为人宽厚,多次向始皇帝谏言,无论是声望还是能力,他在所有皇子中都是最有可能被立为储君的人选。但事实上,始皇帝不但没有及早立储君,反而是在自己马上崩殂前才匆忙立储,这与大秦历代君王习惯早立储君的立储习惯完全不同。而且他死前所立储君竟然是胡亥而非扶苏,与始皇帝一生杀伐果断的诸多行为相比,他在立储一事上竟如此迟疑且糊涂,这不得让人感到奇怪。
其实我们总是以一种“后见之明”来看逝去的历史,用胡亥的失败来倒推其即位的失败,但在秦始皇去世时,他无法预料到他的帝国会在几年后轰然倒塌。而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历史的可能,那就是回到始皇帝去世前的那一刹那,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他认为的大秦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图景,才会选择让胡亥来继承皇位。
二、对未来的设想
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之后,始皇帝从多种方面推进国家的转变,文化上有著名的“焚书坑儒”,是秦帝国文化政策转变的重要标识。与此同时,朝野内外就全国推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展开激烈讨论,这个问题在汉代之后,虽然还有过一些分封的余绪,但郡县制已经逐渐成为主流,但在秦朝刚成立时,分封制已经实行了八百年,影响根深蒂固。
争论过程中,丞相李斯力主推行郡县,以结束分封制给国家带来的分裂风险,但朝内还是有许多人坚持推行分封制。其实,双方的争论核心是如何安置对新帝国有战功的群体。要知道自商鞅变法之后,许多地位较低者通过军功成为开国功臣。赞同分封制的大臣名义上是在讨论要不要给皇子分封土地,实则是想让自己也能获得土地。李斯看透了这一点,他直接主张彻底废除分封,这不但能够杜绝皇族内的分裂,更会断绝朝内重臣拥兵作乱的可能。始皇帝与李斯的想法完全一致,他在未统一六国之前即开始收归分封给王室贵族的土地,秦朝建立后更是希望以雷霆手段推行郡县制,彻底杜绝地方分裂的可能。
但问题是,秦始皇与李斯的想法能否代表整个精英群体的想法呢?文化精英显然并没有完全放弃周代制度与礼制文化,他们希望借助旧制与旧礼来制定新朝规则,就如他们希望始皇帝以古书中的“泰皇”作为尊号一样,他们认为用“古礼”更加尊贵,也能使他们这些精通古礼的人更有地位,因此他们也更偏向于分封制而非郡县制。正因为这样,始皇帝开始有意疏远这些文化精英,并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建立新制,双方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焚书坑儒”的事件也就不可避免。始皇帝想建立一个可以传之万世的帝国,这必然要做到上下完全一致,地方没有任何分裂的可能,而这恰好是分封制所不具备的。
三、扶苏与胡亥
谈到这里,就必然要谈到大秦正在进行的国家变革与未来储君人选的问题了。秦始皇希望能够取得仙药长生不老,但现实却是他越来越衰老,已经没有精力统领这个庞大的帝国了。前文提到,秦始皇之所以焚书坑儒,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在文化层面上实现彻底的“整顿”,打击朝野内外的精英群体,促使他们认同郡县制及他的一切变革。但扶苏仿佛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就始皇帝坑儒一事上书,希望始皇帝能够好好考虑这样做是否正确。这意味着扶苏要么没有发现其父的真正意图,要么他的观点和文化精英群体一致,甚至他本人就是他们在朝中的最大靠山。
尽管有这两种可能,但在始皇帝看来,这两点其实可以合并为一点,那就是作为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皇帝的扶苏,可能并不支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能会在他驾崩后全盘推翻,这自然触动了始皇帝的底线。因此扶苏开始被秦始皇派往边境“历练”,在随后的数年里,始皇帝越发感觉扶苏的想法与他的政治路线相左,因此扶苏尽管是最有能力的儿子,但他能做储君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最终扶苏也落得自杀的悲惨下场。
扶苏既然不行,那么就必须另谋新的储君,少子胡亥此时出现在始皇帝的面前。胡亥生于公元前230年,在始皇帝去世时不过二十出头,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但也正是这种直率,使秦始皇觉得胡亥或许是最听他话的一个儿子,因此对胡亥更是十分宠爱。而奸臣赵高的介入,使胡亥在性情愈发暴戾的同时,也在有意模仿始皇帝,让始皇帝感受到胡亥是可以将他的政策坚持下去的。
而且扶苏被派往边境后与朝中大将蒙恬交好,而蒙恬作为大秦最能征善战的猛将,其实也是最具有分裂与反叛可能的人,况且蒙恬与李斯一直存在矛盾,而李斯正是强烈支持始皇帝废除分封以及焚书坑儒的有力推动者。政治路线的矛盾与私人矛盾叠加,使扶苏断然不可能成为储君。与其将国家托付给年长且有自己想法的扶苏,还不如扶持没有想法的年轻胡亥上位。于是,一场秦始皇没有预料到的政治悲剧就此发生,扶苏自杀,蒙恬自杀,赵高专权,胡亥即位,之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二世亡了国。
有关秦始皇立储的问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没有将其从最为宏观的政治路线与国家未来走向这个角度去考虑,而将其归咎于秦始皇晚年的昏庸与奸臣的影响。其实始皇帝的选择反而更能证明他本人想法的一贯性与连续性,他正是希望自己的政策传之万世,才不会选择有自己政治主张的扶苏,而选择年少无知的胡亥。咱们看待历史,更多的还是应该站到当事人的角度来分析,少一些“后见之明”。
探索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本文内容(包含图片或视频在内)系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鱼捕头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yubutou.com/1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