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持续降本增效,滴滴又一次交出净亏损大幅收窄的成绩单。
7月9日,滴滴发布2023年一季度财报,营收427.12亿元,同比增长19.1%;净亏损9.18亿元,同比收窄94.3%,去除2022年同期超80.26亿元的反垄断罚款后,滴滴此次净亏损收窄仍有44.3%。报告期内,滴滴多项成本均控制的不错。
这是滴滴回归后交出的第二份成绩单。4月29日,滴滴发布归回后的首份年度成绩单,2022年营收1408亿元,同比下降19%;净亏损238亿元,同比收窄52%。营收下降是受到疫情的影响,而净亏损收窄是得益于裁员以及收缩战线。
在滴滴因监管按下“暂停键”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市场份额被高德等网约车平台趁机分走了不少。好在滴滴过去一家独大的优势十分明显,本钱足够,这次回归后,势必又会掀起新一轮竞争。
只不过在多地出现网约车饱和的形势下,滴滴该如何开拓新的增长点是未来看点。滴滴表示,仍会加大对海外市场的投资。同时,自动驾驶也是今年的一个发力点。
但有关专家指出,滴滴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应该先稳住基本盘,海外市场和自动驾驶的故事已不太好讲。
降本增效
一季度,滴滴中国业务营收390.49亿元,同比增长18.7%;国际业务营收16.91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他业务营收19.7亿元,同比增长12.4%。
核心平台交易总量达到28.75亿笔,同比增长15.6%;中国业务核心平台交易23.25亿笔,同比增长14.4%;国际业务的核心平台交易5.5亿笔,同比增长21.1%。
核心平台交易总值(GTV)为727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中国业务GTV为590亿元,同比增长22.6%;国际业务GTV为138亿元,同比增长30.7%。
成本方面,一季度,滴滴收入成本365亿元,同比增长21.5%,主要由于司机盈利增加及中国叫车业务对司机的激励所致;运营及支持开支6亿元,同比下降5.6%,主要由于包括股份赔偿在内的人员相关赔偿开支减少所致;销售及营销开支21亿元,同比下降16.7%,主要由于向消费者提供的优惠减少(主要与国际及其他计划分部有关);研发开支22亿元,同比下降9.9%,主要由于包括股份薪酬在内的人员相关薪酬开支减少所致;一般及行政开支21亿元,同比下降79.6%,该差额主要由于根据适用会计准则于2022年一季度录得行政罚款人民币80.26亿元所致。
可以看出,一季度滴滴的核心仍是降本增效,唯独增加的成本是司机端的补贴。
据了解,滴滴在“回归”后便开始了司机拉新的补贴,持续整个2月份。具体来看是司机带车拉新,推广员拉取一个司机最高可得490元。滴滴给新注册的司机设置了“新人营”活动,每个城市不同。例如,北京首次完单奖励33元,广州首次完单奖励31元。
实际上,自从被卷入监管风暴之后,滴滴的策略也很明确,那就是收缩战线聚焦出行主业,并尽力减少亏损。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滴滴逐步优化日本外卖、橙心优选业务,并且将货运业务、国际业务等业务线的收缩,进入2022年滴滴更是传出几乎全业务线裁员20%。
截止2022年底,滴滴全球员工20870人,同比减少3526人,其中运营部门裁员1617人、研发部门裁员1090人、行政部门裁员278人、销售和营销部门裁员541人。
得益于此,2022年滴滴净亏损238亿元,同比收窄52%。虽然营收同比下降19%,但主要是受2022年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新冠疫情爆发的影响,导致中国出行业务的GTV下降。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表示,过去一年,滴滴面临较大的压力,给业绩带来了较大的拖累。当前的业绩大涨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中国经济全面回暖的一个缩影。经济复苏对滴滴等网约车平台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出行需求和商业机会,从而推动了业绩的增长。但滴滴真正的触底反弹还需要看未来的发展情况,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滴滴需要继续加强安全措施和合规化进程,同时加大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
企事界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睿认为,滴滴回归正常后,尽量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是必走的一步,但也可以看出滴滴还较为谨慎,降本增效仍然是主流。
市场被蚕食
不可否认的是,在滴滴因被监管按下“暂停键”的期间内,竞争对手也在伺机而动,并蚕食了一部分市场份额。
2021年7月2日,滴滴接受国家有关部门审查,暂停新用户注册。7月4日,滴滴APP下架。7月9日,滴滴旗下25款APP也同时下架。
7月9日,已经下架两年的美团打车APP重新上架,送4.5折的新人红包,同时,美团打车也在大范围铺开广告,在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投入广告引流。
7月12日,高德打车推出“暑期免佣季”活动,新入驻的司机可连续7天前三单免佣,对消费者也推出了“免费领100元打车券,打车立减12元”“新用户打车低至一元”等活动。
同日,T3出行发内部信称,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公司紧急调整开城计划,要求全员开启战斗模式,主动实行007,市场给的窗口期只有40天。
此外,曹操出行、首约汽车等多家打车平台也纷纷推出邀请好友可提现等拉新活动。
不过,补贴大战没有持续多久。2021年8月,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主管部门先后约谈了各大网约车平台公司,约谈的主要内容都是集中要求各网约车平台不得采取大幅度降价、折扣等低于成本价的不当营销手段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以及严禁向未取得网约车驾驶员证的人员、未取得网约车运输证的车辆派发订单。
补贴大战即便只有一个月,滴滴的平台交易量、交易金额却受到了影响。2021年三季度,滴滴的平台交易量28.55亿笔,交易金额687亿元,环比二季度分别下降了4.83%和6.28%。
据极光发布的《2021年Q3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7月至9月,曹操出行月活用户从1074.5万增长到1101.2万;T3出行月活用户从800万左右增长到986.7万。
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1年7月至8月,滴滴出行App月活用户从10.1亿降至7.7亿,此后稳定在7亿左右,2022年10月,滴滴出行App月活用户又下降到6.8亿。
网约车平台的市场份额也正是在2022年发生了变化。
据易观数据显示,2022年滴滴市场份额已从巅峰时期的90%下降到70%左右。
2023年6月12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5月份网约车数据,全国订单7.35亿,环比上升4.2%,其中聚合平台2.10亿单,环比上升6.8%。这是聚合平台数据公开以来,订单量首次突破2亿单。2022年7月,交通运输部首次公开聚合平台相关数据。从去年7月到今年5月,聚合平台月订单量分别为1.53亿、1.67亿、1.35亿、1.41亿、1.28亿、1.31亿、1.46亿、1.69亿、1.97亿、1.96亿、2.1亿。而且从今年的数据来看,聚合平台订单量在全国的占比也在不断增长,1-5月的占比分别为25.35%、25.92%、27.51%、27.76%、28.57%。
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表示,在滴滴以外的市场份额中,高德可能就占据20%多,导航结合出行的场景优势还是很大的,一旦用户形成习惯后,滴滴想抢回市场是比较困难的。
李睿认为,虽然滴滴目前在网约车市场中的地位依然是最大,但至少已不再是此前一言堂的时期。
寻求新增长
滴滴除了要抵御对手的进攻,还面临市场趋于饱和的压力。
7月21日,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宣布,暂停受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相关业务。实际上,今年以来,长沙、三亚、珠海、济南、遂宁等城市先后发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风险预警的通告,提醒大众该市网约车数量已经饱和,行业景气情况逼近警戒红线。
其实,饱和现象在2022年就已显现。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共有207家网约车平台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254.5万本、车辆运输证105.9万本;截至2023年4月底,全国共有309家网约车平台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40.6万本、车辆运输证230万本。
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乘客规模却在下降。另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网约车总订单量约为69.71亿,相比2021年下降约14.06亿;平均每月订单量由约7亿降至约5.8亿。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低门槛的“共享”模式网约车已经饱和,但中高端定制网约车需求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原本城市里的巡游出租车并不稀缺,只是由于“联通”方式问题,和用户需求呈现信息不对称。随着网约车以网络平台达成渠道扁平化的零时差响应,这种信息不对称解决,网约车司机涌入后解决了需求高频化带来的空白。但经过多年的扩展、私家车保有量的激增而带来的大量网约车涌入,势必带来低门槛网约车的饱和。滴滴也好,其他参与竞争的网约车平台也罢,都在进行中高端市场的探索。此外,货运市场、自动驾驶,都会带来更多的可能。
对于2023年,滴滴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国际业务增长的投资,继续探索新的移动产品,并有选择地开拓新市场。
对此,李成东认为,原先滴滴做海外业务有一部分是为提高估值用的,而退市了高估值的意义没那么大了。对滴滴来说,现在最应该先稳住基本盘。
除了海外市场,滴滴还在发力自动驾驶、快送业务等。
2023年4月,滴滴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以及首款无人驾驶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
5月10日,滴滴自动驾驶宣布与广汽埃安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发布无人驾驶新能源量产车项目——“AIDI计划”。
6月13日,滴滴上线快送业务,上线当天接入达达、闪送、UU跑腿。7月3日,滴滴快送又接入顺丰同城。
广州正念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权津指出,滴滴在自动驾驶、货运等方面的布局有望带来新增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如法律法规、技术可靠性等问题。因此,在实现盈利能力上还需要时间和进一步推进相关技术与市场发展。
CHIP奇谱科技总编罗国昭表示,目前自动驾驶还是学习美国的模式,毕竟天天在路上跑,地图资源好。在个人自动驾驶从高精度向目视转换的过程中,海量数据更有利于网约车平台从软件和数据端保持优势,甚至可以将图资变成生意。但目前国内对网约车的舆论焦点集中在司机收入方面,所以从资方到消费者端,自动驾驶都没太好的故事可以讲。
本文内容(包含图片或视频在内)系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鱼捕头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yubutou.com/5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