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日美股盘前,叮咚买菜发布了2023财年二季度财报,表现令人失望: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撤出川渝地区虽然减轻了成本负担,但并未提振盈利。
投资者对这个表现也很不满意,财报出炉当天叮咚买菜股价收跌逾7%,盘后跌幅继续扩大,目前股价已不足2美元,市值缩水至4.5亿美元左右。而在2021年的巅峰时期,其市值曾上破100亿美元。短短两年间从顶峰滑落至低谷,叮咚买菜仍在苦等一个翻身机会。
(图片由圈外财经摄制)
极致控费有喜有忧
叮咚买菜继续收缩
下滑和收缩,仿佛成为了叮咚买菜上半年的主旋律。
先看营收的情况。财报显示,叮咚买菜二季度营收为48.41亿元,同比、环比分别下滑27%和3%,为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将时间轴拉长,叮咚买菜这两年的业绩一直起伏不定,去年上半年一度看到反弹迹象,但很快又重新下滑。以营收增速为例,此前四个季度分别录得22%、-10%、4%和-19%,在正负区间反复横跳。
主营业务的颓势,要为业绩动荡负主要责任。
从营收结构来看,二季度产品收入同比减少27.09%至47.79亿元,占比超过98%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服务收入则录得6109万元,同比下跌23.01%,表现同样差强人意。
不过收入锐减这个结果,叮咚买菜高层应该不会太意外。二季度叮咚买菜继续实行降本增效政策,收缩全国战线,退守华东大本营。5月份,有消息称叮咚买菜关闭了川渝地区的站点全面撤出西南市场。虽然这个消息在当时并未得到官方确认,但从财报披露的数据看已确凿无疑。
在财报电话会上,叮咚买菜CEO梁昌霖也承认对川渝地区的业务进行了调整,并强调只是因为该地区业务量占比较小、短时间内无法盈利才选择“短期退出”。但对于未来会否重返川渝或其他市场,梁昌霖也没有给出答案。能肯定的是,叮咚买菜现在仍将降本增效视为头号任务,节流的优先级要远高于开源。
然而,从利润端的状况看,降本增效的效果也并未完美。
消极的一面是,叮咚买菜二季度non-GAAP经调整净利润为750万元,同比大跌63.59%,值得欣慰的是连续三个季度实现正利润;该季度运营亏损则高达4960万,亏损幅度高于去年同期的1260万元。在营收锐减的情况下,利润下滑是可以预见的。而-1%的运营利润率环比、同比均基本持平,表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还算稳定。
这就要提到降本增效的积极一面了:控费效果显著,多项主要支出都有大幅下调。
其中,占比最高的商品销售和履约支出分别为33.4亿和11.4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26.4%和25.6%。另外几项支出也有减少,比如销售与营销开支同比减少39.3%至8910万元,行政开支则减少42%至8910万元,是降幅最大的一项。多方努力之下,叮咚买菜将总成本压低至48.67亿元,同比减少了26.6%。
只能说世事没有十全十美,叮咚买菜想降本增效就只能收缩战线,也只能接受随之而来的营收、利润双下滑。然而,一味收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市场规模无法覆盖前置仓模式较高的运营成本,才是问题的症结。
成本难题无解
前置仓模式何去何从?
守住华东这个大本营,是叮咚买菜最后的翻盘希望。
从财报披露的客单价、订单量等指标来看,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的经营状况还算平稳,上海地区自去年一季度以来首次实现盈利,江苏和浙江两省则是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其中,今年二季度江苏、浙江两省的仓均日单量分别同比增长27%和21%。
叮咚买菜过去一个季度的主要工作是围绕华东大本营加固供应链和自有品牌优势,通过缩短采购链路、压缩仓储物流成本的方式继续省钱。梁昌霖表示,叮咚买菜现在的生鲜商品80%都来自原产地直采,自有品牌商品占比则达到19%,目标是在未来提升至30%左右。
正如上文所说,叮咚买菜的两个支出大头分别是商品成本和履约成本。源头直采、提高自有品牌占比都属于供应链建设的范畴,为削减商品成本服务,尤其是采购和运输储存成本。但在履约这一端,除了关仓撤城、削减人手之外,叮咚买菜暂时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成本压缩之法。
回顾叮咚买菜的历年财报可以发现,在扩张最想迅速的2021年下半年,也是履约支出和净亏损增长最夸张的时段。2021财年三季度,叮咚买菜履约成本高达23亿元,营收占比接近三成,达到历史高点。也是这一季度,叮咚买菜的开仓速度也创下纪录,前置仓数量较2020年同期大增711个至1375个。
当时每日优鲜还没倒下,加上美团、阿里等巨头入局,资本异常狂热,叮咚买菜也走向了全国扩张之旅。各家的商品SKU和营销力度其实不相上下,末端配送速度是内卷最严重的环节,也是唯一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果的发力点。平台也做的也不复杂,加密前置仓网络、增加末端配送人力就足够了。
但前置仓有几个硬性支出是很难削减的:租金及水电费、分拣员和骑手的薪酬、商品运输费。加密前置仓必然会导致这几项支出的上涨并拉低单票毛利率,只能走薄利多销路线,靠高流水摊薄成本。
换句话说,要跑通前置仓模式有两个前提:平台要承受短期亏损换取更大份额,幕后金主愿意烧钱;市场规模始终处于扩张状态,能看到源源不断的增量用户和订单。
只不过在过去一年,这两个前提都不成立了,前置仓模式的高成本缺点反倒被放大了。艾媒咨询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增速为近9年最低水平,渗透率跌至8.97%,同比下降12.75%,市场早已告别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历史资料显示,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率都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降至最低水平,比如2022年四季度和2021年二季度,因为这时候消费者居家不出,线上采购需求暴涨。但在疫情平复后,随着订单量回落,履约费用率很快便会反弹。
事实上,叮咚买菜将战线收缩到华东,除了能减轻仓储物流负担、降低运输损耗和方便在周边建立采购基地外,还有一个优点:华东地区客单价高、需求稳定,可以基本覆盖前置仓的运营成本。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叮咚买菜在上海地区的客单价为75.8亿元,高于72.9元的全国平均水平。问题是中国只有一个上海,华东已经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一天没法解决前置仓的成本难题,叮咚买菜都只能死守华东大本营、断臂求生。
生鲜电商风口未歇
格局巨头动作频频
叮咚买菜其实并不孤单,另外几家头部生鲜电商平台也各有各的烦恼。
老冤家每日优鲜自不必说,自从去年暴雷之后已经几乎销声匿迹。虽然近期迎来几波罕见的涨停潮,但都和老本行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得益于来自Vigorous Global Capital Inc.和HF (China) Business Management Co., Limited的2700万美元融资。
去年就被传招聘CFO、和各大投行频繁接触为IPO做准备的朴朴超市则长期按兵不动,最新爆料称要到明年才有可能考虑上市。网经社的统计显示,朴朴超市当前估值仅为61亿元,较巅峰时期跌去近40%,最近一轮融资已经要追溯到遥远的2021年。
此外,和叮咚买菜一样,朴朴超市今年也聚焦于降本增效,扩张策略十分谨慎。叮咚买菜选择固守华东,朴朴超市就立足福建大本营,再向临近的广东扩张,主要增量都来自广、深两大一线城市。
然而,大厂和资本并没有放弃生鲜电商这条赛道。
京东在近期设立了创新零售部,整合原来的前置仓事业部、七鲜事业部以及技术研发、供应链运营等团队,由闫小兵任一号位,重启前置仓模式。现在京东APP已经开始为生鲜电商业务“京东买菜”导流,北京地区的两个前置仓已投入运营,主要覆盖附近5公里地区的订单。
另一边,美团买菜加入了山姆、盒马的价格战行列,在8月低调上线“拔河价”,不过并未大范围推广。今年二季度,美团业绩爆表、利润大涨,也给高层带来了底气。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等项目均已全面重启扩张,这股势头看起来会延续一段时间。
在叮咚买菜、朴朴超市全面收缩的情况下,财力雄厚的京东、美团加速扩张肯定是一件好事:维持市场热度、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及加强用户教育,相当于合力做大生鲜电商这块蛋糕,缓解增量不足的难题。而另一大难题——前置仓的成本,则需要各方继续探索新的解决之道。
像盒马这种仓店一体化模式需要庞大的零售业态作为支撑,暂时不具备复制的条件。各大平台的改善方向,目前集中在两点:一是调整前置仓的规模,形成了叮咚买菜为代表的小仓模式和京东、朴朴超市为代表的大仓模式两个派别;二是提升分拣、入库的数字化程度,减轻相应环节人力支出。
大仓和小仓之争,目前很难断定孰优孰劣,只能说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京东的优势是有管理亚洲一号这种超级仓库的经验且骑手资源丰富,加上北京地区消费者对SKU深度要求高,才要走大仓模式。
京东的运营模式也好,北京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好,都带有其特殊性。大仓和小仓区别在于前者减少运输入库成本却要承担更高的租金成本,后者则能加密数量增强覆盖面却增加末端履约费用,都需要在实际运作中继续调优。不过提升数字化程度这一条,倒是对所有玩家都适用。
总而言之,生鲜电商的前置仓模式并不完美,但也有调整的空间,就看各个平台如何行动了。
写在最后
在每日优鲜倒下后,叮咚买菜仿佛成为了生鲜电商全场的希望,关注度上升了,外界的审视眼光也变得更加苛刻了。客观地说,叮咚买菜二季度财报肯定算不上优秀,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大环境急剧变化的当口,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待一个翻身机会就实属不易。
生鲜电商在国内的诞生时间不算长,发展历程却比其他垂直电商赛道要更波折。不过生鲜电商有其实用性,这些年也积累了一批忠实用户。主动止损的叮咚买菜、未雨绸缪的朴朴超市,财大气粗的美团和京东短时间内都不会倒下。
只要能找到解决前置仓成本难题的方法并合力将蛋糕做大,相信留守的平台终究会等到春天的曙光。(圈外财经)
本文内容(包含图片或视频在内)系用户自行上传分享,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鱼捕头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地址:https://www.yubutou.com/83051.html